教学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初探

作者: 时间:2009年12月31日 09:28 点击数:

根据学校党委和行政的要求,教务与科研处在认真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教学工作“十二五”的规划思路,供参考。

一、专业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建设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专业体系。在“十二五”期间新建2-3个教学系,形成以中医药为主体,以护理、西医、基础教学协调发展的教学架构。构造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结构优化的专业体系;设计以全面素质教育、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育和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以“强能力、高素质”为质量标志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设内容

1、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为发挥特色专业的“三个功能”,即引导功能、平台功能、提升功能;体现“三个力度”,即形成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凝聚力、学术影响力;从而达到出人才、出成果、上水平的“三个目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特色专业建设。

(1)每个系部至少要建设1个特色专业。全校要建设再建设1-2个省级特色专业,争取建设1个国家及特色专业。

(2)要再创建省级精品课程3-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

(3)新建省级教学团队2-3个,力争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1-2个。

(4)充分利用“杏苑讲坛”,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实现学术资源的共享。

(5)继续实施“123”人才工程,重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积极培养年轻的后备学术带头人,使老、中、青三代中均有在省内外有学术影响的学者。

2、加强校企合格。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十二五”期间,先由中药系、护理系试点,逐步在中医、针康等系推广。

3、加强产学结合,探索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模式。

(三)保障措施

1、充实“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

2、完善校内教学工作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出台《任课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出台《实践教学评价标准》。

3、定期进行专业调研,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及时对所设专业进行适当调整。

4、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5、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多种形式办学。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以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建设与中医药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与专业教学计划相配套、优化的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与教材体系。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为重点,促进课程、教材建设的规范化、现代化和系列化。

(二)建设优化的课程体系

1、全校以主干课程为建设重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努力方向。每个系部要建设主干课程3-5门。全校新建设省级精品课程3-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

2、要在全校确定20门重点课程、20种重点教材进行重点建设,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课程、教材建设的模式。

3、规范开设选修课。拓宽选修课内容,提高选修课质量。

4、落实学校《教材选用和编写管理办法》、《教材选用、订购和

使用管理细则》,加强教材管理和建设。

5、大力倡导现代化教学手段,鼓励教师使用教学课件教学。至2012年,60%以上的课程要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

6、加强考务工作,推进计算机题库建设。

(三)保障措施

1、在“学校学术委员会”内成立“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编制全校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统筹指导课程与教材建设。

2、将企业、临床的有关内容和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和教材之中。将“专升本”考试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和教材之中。

3、把对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制定课程和教材建设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4、开展系列评比活动:(1)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2)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评比(3)优秀教材评比(4)优秀课件评比(5)全校优秀课评比等。

5、制定系列激励制度,促进课程和教材建设。

三、成人教育和培训工作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主动配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面向山东省中医药系统人员,开展函授教育、培训教育和学历教育。加快成人教育发展步伐,把成人教育做大做强,使成人教育成为我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十二五”期间计划自办成人教育招生500人。

(二)建设内容

1、2010年计划招收乡医考生2000人;

2、每年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计划代培函授生100人,五年共计500人;

3、本校专科函授生每年计划招收100人,5年共计500人;

4、举办专科毕业生“专升本”辅导班;

5、组织在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6、组织全国、全省统一的有关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

(三)保障措施

1、加强成教管理组织建设,成立成教科,配备足够的专门管理人员;

2为成教任课教师提供培训和外出学习机会,提高成人教学任课教师的素质。

3、建立高水平、规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员、鉴定员队伍建设。

四、教学改革规划

(一)改革目标

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把握专科层次教育规律,在学校领导下,从我校和中医药专业实际出发,通过改革,建立一套能够体现中医药特色,突出实践教学,保证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有较高效率的教学管理模式。

(二)改革内容

1、在教育观念上确立高等职业教育观念,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以职业教育思想为先导,明确发展目标,深入研究中医药专业课程规律,进一步调节专业结构,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中医药教育特色,把特色专业做精做强,深化教学改革,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与社会发展变化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学习,亟待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理念。以教育部十六号文来指导我校的职业教育发展。从上到下,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到我们每一个教师,落实到每一个教师的实际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工作中去。

2、服务中医药事业,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中医药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积极与药企和医院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教材建设,与药企、医院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4、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突破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将中药、护理专业高年级的教学放到工厂、医院中进行“校厂”、“校院”合作办学模式,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5、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要紧密联系药企、医院,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6、在教学方法上实施两项改革。(1)中医教育实行“名师”、“名生”战略;请“名师”培养“名生”,建立“尖子班”。(2)突出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开展强化中医古籍、带徒式的中医现场实践教学。

(三)保障措施

1、在物质上、精神上保证改革措施到实处。

2、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培训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聘请“名师”,保证一定数量的“名师”来校授课。

3、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就业工作。

5、配备学生学习古籍的教师队伍和足够的古籍教材资料。

五、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学校指示精神,带领广大教师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二)建设内容

1、学习把握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方法,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2、加强组织建设,在教务与科研处内设教学科、实训科成教科、科研科、督导科,并配备足够的、素质好的人员;各系部配齐管理人员职数。

3、进行思想教育,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保障措施

1、学校在机构设置、人员安排方面给予支持。

2、形成定期培训的机制,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法律法规、业务能力、管理知识的培训。

3、采取外出参加学习等方式,学习先进经验。

教务与科研处

2009-12-15

Copyright 2019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