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再获新成果,学校申报的《药用植物鉴别与栽培技术》、《老年护理技术》和《推拿技术》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截止目前,我校在建或已建成校级精品课程30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
精品课程建设是我校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建设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并通过这些示范性课程资源的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此带动其他课程建设。自2006年以来,学校开始组织建设精品课程,先后制定了《精品课程管理办法》、《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等文件。在资金上,学校提供专项经费用于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包括精品课程立体教材建设经费、精品课程平台开发经费、精品课程的实验实训室建设经费和队伍建设经费。此外,还对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团队给予奖励。同时,学校优先支持精品课程团队申报教学团队,优先支持精品课程负责人申报教学名师,优先支持精品课程团队申报省级、校级教研项目,大力鼓励和支持国内外专家来校指导和培训教师,加强同行交流。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学校整体课程建设均衡快速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建设理念,科学规划精品课程体系
树立宽口径、重基础、技能型的课程建设理念。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理念上的引导,通过教育教学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在广大教师中树立在宽口径、重基础的基础上进行技能型教学的课程建设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建设精品课程过程中,学校以这一理念确定建设目标,即通过建设一批学生受益面大的精品课程,促进教学改革,建立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具有技能型大学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为使各课程负责人和系部领导加深对建设精品课程的内涵和指导思想的理解,学校多次召开“精品课程建设研讨会”,组织广大教师重点讨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技能型大学教学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手段等问题,并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精品课程建设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校对课程体系作了调整和重组,将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平台,即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模块。在公共基础课模块中,着力建设大学英语、计算机等面广量大的基础课程。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块中,按照中医、西医两类的不同特点和需要,每一个学科遴选3-4门学科群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作为课程群进行重点建设。通过合理规划,力求以精品课程为龙头,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从而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二、确定建设标准,强化内涵建设,丰富精品课程资源
为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整合多年课程建设经验,并吸收国内外大学的教学成果,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的基本要素:(1)要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教学梯队。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有赖于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没有好的教学梯队,就不可能将历年积累下来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成果巩固发展下去。因此,我们将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均合理的教师队伍,作为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同时也作为衡量、评估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尺度。(2)要有一个创新的教学大纲。我们要求的教学大纲,不是章节内容的堆砌,而是本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不只是讲授大纲,还应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纲要。教学大纲除了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还应根据学科的发展加以更新,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阐明本课程与有关课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并提出相应措施和办法。(3)要有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求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进行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讲清思路、突出重点、引导开拓的作用。并强调要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而在讲授过程中,要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我们还要求,在研究各课程的教学方法时,要因课因内容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安排自学、讲解重点和难点,还是组织课堂讨论或在讲授中穿插讨论,都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原来“满堂灌”的过程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4)要有一套先进适用的精品教材。所谓精品教材,应是同类教材中最高水平的教材,它要反映世界科技、社会发展的水平,同时适应我国科技、社会发展现状,反映世界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来我校主编、副主编教材(著作)126部,其中主编的《正常人体解剖学》等11部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的《中药鉴定学》等7部教材被卫生部确定为“十一五”规划教材。(5)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各门课程都要尽可能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除广泛使用幻灯、投影仪、电影、电视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外,还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三、改革创新,强化特色,注重实践教学
精品课程是指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有严正风范和鲜明特色,并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所谓“精”,就是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精致的教育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显著的教学绩效;所谓“品”,就是要有特色,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品牌课程的重要生成要素。相对于一般课程来说,“精品课程”就是“高水平且有特色的课程”。特色源于创新,只有坚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看一门课程是否一流,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个性缺乏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致命伤。就教学内容而言,如果不本着创新的精神去架构教学体系,整合教学信息,其教学就不可能上档次、有特色。事实上,能否组构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最新成就和学术研究最新成果的教学内容,能否把当前日趋活跃的学术态势淋漓尽致地展示在教学之中,是衡量一门课程建设好坏的重要尺度。在这一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课程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应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许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课程小论文、社会调查等环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主持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都是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多、教学效果好的知名教授,他们视野广阔,了解学科前沿,在教学中能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三是注意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要求所有重点建设的课程都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校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多项创新。如在教学中实施了以病例为中心的过程参与式研究性学习:以典型病例为先导,设定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再将答案进行综合和总结,将启发式、研究性、互动式等方法应用于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完善精品课程运行管理机制,保证建设质量
无论如何,精品课程建设没有规范化的措施为支撑点,就可能会演绎成为徒有花架而无实质性建树的一门空壳课程,如此,也就背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为了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我们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严格申报和评审程序,在每次评选建设精品课程立项之前,学校都要制定有关评选文件,明确规定申报条件、申报要求及评审程序,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申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学校组成专家组,对所报项目严格评审,然后在全校公示,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二是为了有效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建设,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专家组,对立项建设的课程进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同时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学生意见,要求课程主持教师根据专家、学生提出的建议与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三是严把结题关,一般情况下,重点建设的精品课程要经过2-3年建设,由学校组成专家组,依据课程建设标准,严格评审验收。在验收评审中,强调课程对转变教育思想、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所起的作用,强调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先进性、系统性、适用性、科学性和示范性等要求。
眼下,学校以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发展中医药”大讨论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精品课程的建设必将促使各系部及有关教学部门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整合我校教学改革成果,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大教育信息化,积极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与选用,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促使我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务与科研处
2010.10.25